2022年,上海市近20位政协委员联名提交了“关于加强黄浦江、苏州河沿岸近现代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的建议”提案。如何充分利用滨河工业遗产和历史建筑,打造具有历史底蕴和人文情感的生活水岸,打造展示城市活力的舞台,成为上海市“一江一河”发展的重要议题。为进一步研究、推进苏州河沿岸改造发展,来自华东理工大学的暑假社会实践团队以“执‘秀带’之长卷,祛‘锈带’之斑驳”为题,走访调查、实地记录苏州河两岸工业遗产的前世今生,归纳沿河各区域的不同特点,分析工业遗产的改造方法与成果,深入调查研究“一江一河”工业遗产开发现状。
踏访秀带之路,倾听百姓心声
随着“一江一河”的提出,上海向着“水岸复兴”靠拢,终于,苏州河迎来了它的贯通。如今苏州河已经迎来42公里岸线贯通,昔日的“工业锈带”变成今天的“生活秀带”“发展绣带”。同时,居民的声音也是我们查验一江一河工程完成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为了解苏州河沿岸发展现状,附近居民日常生活以及工业遗产改造工作进展,华理青年实践团在指导老师的引导下分别走访苏州河沿岸长宁、杨浦、浦东、黄浦、虹口、普陀等地区的园区、绿地公园、纪念馆,进行采访。从市民口中了解苏州河以其沿岸是如何摆脱“脏、丑”标签,成为如今集生活休闲、艺术、运动健身为一体的清秀河岸。
图为实践团同学在景源时尚广场进行采访。华东理工大学 供图。
走访过程中,团队成员们对附近居民、创意园店主、沿岸学校学生进行采访。从多个不同角度,了解苏州河沿岸整治前后的不同样貌,深入群众生活,倾听市民真实想法与需求。
图为实践团在苏河沿岸与附近居民进行采访。华东理工大学 俞佳瑶 叶佳璐 供图。
寻觅地方改造,讲好地方故事
《共享水岸:苏州河两岸工业遗产纪事》中提到:“在工业遗产保护已成为共识的今天,如何进一步将封闭、孤立的工业生产遗址,转变为所有市民共享的生活岸线,是城市发展和遗产保护共同面临的挑战,也是写作的第一动力。”从“仓栈工厂林立”的繁荣兴盛到停产搬迁,再到工业遗产保护利用,上海苏州河畔在百余年发展历程中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华理实践团队走访了苏州河沿岸很多工业基地,听它们讲述自己的演变故事。
改革开放掀起了转型浪潮,大量的苏州河畔的轻纺工厂以不同的商业策略走向服务业,通过引入“艺术”或者“文化”的内容,对旧有空间进行商业再开发,并成为公共休闲空间的一份子。团队分别走访杨浦滨江人民城市建设馆,前身为烟草集团仓库的绿之丘,了解城市迅猛发展下,如何进行搬迁工作、建筑改良,“留改拆并举,兼顾风貌保护”的工业遗产改造历史。
图为实践团队在绿之丘与工作人员、商家进行访谈。华东理工大学 严佳 供图。
走进秀带企业,探寻转型之感
作为中国民族工业的发祥地之一,上海的苏州河畔曾汇聚了一批优秀的民族企业。100多年前的兴隆昌盛,在时代的变迁中转换,沉寂,焕新。工业转型不仅仅意味着城市经济发展带动的工业遗产转型升级,更拉开了对废弃工业区域进行重新规划和改造的建设序幕,为沿岸社区居民带来了更好的生活质量和环境保护。
实践团队不仅就如何拓展转型之路在联合利华进行采访,了解企业在奔涌时代洪流中如何在建设多元经济园区的同时减碳减排,保护秀带环境。同时也探访了基于工业遗产建造的商圈、纪念馆。
图为实践团队参观外滩历史纪念馆。华东理工大学 严佳 供图。
图为实践团队聆听梦清园讲解。华东理工大学 叶佳璐 供图。
上下协力,生活秀带人民造
在社会实践中,华东理工大学实践团队通过对走访调查获得的资料进行分析,对两岸工业遗产改造优化提出建议:注重遗产传承,焕发新活力;针对尚未改造的工业遗产改造方法提出建议,积极促进遗产利用,推动城市更新与经济发展潜能;将化工专业所学融入实践,运用资源循环和绿色化工理念,使得工业园区的改造更加环保、绿色;通过宣传,提高公众对工业遗产改造的认识和支持度,扩大社会知名度与影响力,让更多人了解工业遗产魅力。
苏州河畔所展现出的人文风情,蕴藏着一百多年来的社会变迁,透露着不同时期上海滩的历史进程。随着人类社会历史的推进,苏州河将继续熠熠生辉。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人人馆合影。华东理工大学 严佳 供图。
图片&视频:严佳 黄嘉琦 叶佳璐
文案&排版:俞佳瑶 黄嘉琦